顯示第 559 至 567 項結果,共 5416 項

本網站資料係外交部典藏 相關資料將陸續更新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 Foster the Next Generation / 臺灣軟實力-編舞家布拉瑞揚(英文版)

臺灣是南島民族的祖居地,當中有公認16族原住民部落的成員,而原住民在2300萬人的土地上僅占2%。原住民擁有獨特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是我國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也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瑰寶。而多元的原住民文化也讓世界看見臺灣豐富的軟實力。片中講述來自臺東排灣族的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為臺灣在藝術領域培育下一代的貢獻,他從臺藝大舞蹈系畢業後,擔任過雲門舞集的舞者、美國瑪莎葛蘭姆舞團以及臺灣原舞者舞團的編舞家,並在2012年獲得臺灣十大傑出青年的殊榮,不過在2015年他回到臺東創立「布拉瑞揚舞團」,希望孩子逐夢時,不需再離鄉背井,並致力於傳承原住民文化。

Introducing Taiwan’s World-Class Health Care System / 臺灣醫療軟實力(英文版)

臺灣有一個無與倫比的醫療體系,全民醫療保險制度使我國國人享有令國外稱羨的醫療保健服務,不論在哪都能接受相同的優質醫療級別,而國人的健保卡將所有就醫紀錄整合在一張卡片的晶片裡,並在每次看診時上傳雲端伺服器。影片中展示臺灣在醫療科技方面的軟實力,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林德文醫師所推動的電子病歷,不但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幫助醫生了解病人狀況,提升醫療的品質。另外臺灣在面臨少子化以及將邁入超高齡社會時,政府運用科技進行遠端醫療,希望用最少的人、最少的勞力,能夠照顧最多的老年人。而2016起臺灣政府規劃將衛生所轉型為「社區健康照護管理中心」,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照護團隊,以及籌建國家級「高齡健康與照護研究中心」。

Taiwan Sees Sweet Success with New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 臺灣科技農業軟實力(英文版)

臺灣在亞太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上面占有一席之地,在政府長期關心農業之下,將科技結合農業,成立了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將農業再次轉型,建立綠色經濟的基礎。片中以來自高屏的棗子為例,介紹臺灣的新農業作物並展現臺灣農業軟實力。臺灣的棗子品質優良,深獲中國、加拿大、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汶萊及日本等地喜愛,每年有40公噸的外銷量,而在臺灣人優秀的農業技術之下,也讓作物朝向精緻化的產品發展,當中不僅經過了許多食品安全認證的把關,也用科技讓農業再進化,融合了有機生態種植工法,讓大家吃到自然的味道。

Ekonomi Kreatif Berkembang di Taiwan / 臺灣藝術軟實力-高雄駁二特區(馬來文版)

高雄初期發展為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有「港都」之稱,是臺灣僅次於臺北的第二大都市,更是臺灣首要的海運樞紐、與貨運進出口的門戶,駁二特區係指第二號接駁碼頭,位於高雄港第三船渠內,曾經是遭廢棄的倉庫,不過經過當地藝術工作者的改造 ,已發展為一個開放的藝術空間。影片中介紹在新舊衝突的力量下發展藝術生命力的駁二特區,它將文化與藝術巧妙結合,並匯集了藝文人士的創意與熱血,藉以展現臺灣無與倫比的創作魅力,而來自全球的藝術家、表演者也在此展現他們的才華與作品。片中呈現臺灣用藝術與文化的軟實力跟世界接軌。

การเติบโตทางเศรษฐกิจด้วยความคิดสร้างสรรค์ในไต้หวัน / 臺灣藝術軟實力-高雄駁二特區(泰文版)

高雄初期發展為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有「港都」之稱,是臺灣僅次於臺北的第二大都市,更是臺灣首要的海運樞紐、與貨運進出口的門戶,駁二特區係指第二號接駁碼頭,位於高雄港第三船渠內,曾經是遭廢棄的倉庫,不過經過當地藝術工作者的改造 ,已發展為一個開放的藝術空間。影片中介紹在新舊衝突的力量下發展藝術生命力的駁二特區,它將文化與藝術巧妙結合,並匯集了藝文人士的創意與熱血,藉以展現臺灣無與倫比的創作魅力,而來自全球的藝術家、表演者也在此展現他們的才華與作品。片中呈現臺灣用藝術與文化的軟實力跟世界接軌。

The Creative Economy Blossoms in Taiwan / 臺灣藝術軟實力(英文版)

高雄初期發展為港埠城市與軍事要地,有「港都」之稱,是臺灣僅次於臺北的第二大都市,更是臺灣首要的海運樞紐、與貨運進出口的門戶,駁二特區係指第二號接駁碼頭,位於高雄港第三船渠內,曾經是遭廢棄的倉庫,不過經過當地藝術工作者的改造 ,已發展為一個開放的藝術空間。影片中介紹在新舊衝突的力量下發展藝術生命力的駁二特區,它將文化與藝術巧妙結合,並匯集了藝文人士的創意與熱血,藉以展現臺灣無與倫比的創作魅力,而來自全球的藝術家、表演者也在此展現他們的才華與作品。片中呈現臺灣用藝術與文化的軟實力跟世界接軌。

A Rising Tide: Empowering Women in Nepal |尼好布好!

本影片講述「棉樂悅事」創辦人林念慈Claire在尼泊爾創業的過程。Claire一年有五個月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腳下工作與生活,在7年前因緣際會來到尼泊爾的村子Patalekhet帶志工進行婦女衛教,開始有了月經教育、女人圈(Women’s circle),並從中了解當地婦女在月經來時的處境、文化習俗、禁忌等等。當地婦女曾訊問Claire「哪裡可以買到布衛生棉?」進而開啟能夠為「月經」做些什麼的想法,就是成立自己的生產線,將大家所熟知的「布」賦予新觀念、升級新功能。過去當地婦女從沒有婦女健保知識到現在能夠用各種方法照護生理期,這樣的能力她們感到自在自信,能夠完成更多工作,而工作營隊也在Claire帶領下以樸門農法(HASERA)與其他組織合作、增設許多衛生站、鋪設布衛生棉的點,進而打通尼泊爾市場和村落的通路。這項改變除了帶動女性賦權,從布衛生棉的研發,也翻轉了婦女以往的身心狀態。

石垣島のカメラ / 石垣島相機(日文版)

本影片為講述住在日本石垣島的椿原世梨奈與岳明國小的故事。椿原世梨奈在2015年在石垣島海岸進行水肺潛水,她為了救人而丟失她的防水相機,相機於大海之中漂流900多天,竟於相隔234公里的臺灣宜蘭,被蘇澳海邊的岳明國小五年忠班學生淨灘時發現,她決定親自來臺取回,進而與岳明國小學童視訊並相約2018年6月一齊淨灘。當中,岳明國小的學生還是持續地淨灘,希望透過這樣的行動將環保意識推廣出去,為地球盡一份心力。她表示雖然雙方語言不通,但學校的教育活動進而連結了喜愛海洋的椿原,海中的廣大力量將相機推向臺灣,讓她跨海到這裡將緣分接續起來,人與人、國與國的命運也在環保永續之中繼續連結、成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