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第 1639 至 1647 項結果,共 5416 項

本網站資料係外交部典藏 相關資料將陸續更新

Progress the Nuclear Way– Peaceful Uses of the Atom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本影片為講述核能與電力建設的沿革及應用。中華民國在1955 年和美國簽訂了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並在1961 年在清華大學落成第一座核子反應器。我國電力的結構由水力發電和火力發電相互構成,為因應電力需求,從1970 年起先後興建了3 座核能發電廠,並介紹核能廠內部構造、安全機制以及原子能在工業、醫學、農業方面上的應用。原子能科學的蓬勃發展也存在污染的危機,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除了施行放射性的防範控制、嚴密偵測放射性待處理物料等。

原子能的福祉-和平用途在中華民國

本影片為講述核能與電力建設的沿革及應用。中華民國在1955 年和美國簽訂了原子能和平用途協定,並在1961 年在清華大學落成第一座核子反應器。我國電力的結構由水力發電和火力發電相互構成,為因應電力需求,從1970 年起先後興建了3 座核能發電廠,並介紹核能廠內部構造、安全機制以及原子能在工業、醫學、農業方面上的應用。原子能科學的蓬勃發展也存在污染的危機,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除了施行放射性的防範控制、嚴密偵測放射性待處理物料等。

THREE DECADES TO THE MIRACLE

本影片介紹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各方面的經濟發展。農業方面,在土地改革成功之後施行了農業機械化、農業改良、養殖發展等,並組織農會。教育方面,推動國民義務教育,設立新的大學、擴充大專學院。建設方面,推動十項建設,分別是南北高速公路、北迴鐵路、鐵路電氣化、桃園國際機場、臺中港、蘇澳港、大煉鋼廠、中國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廠、核能發電廠。工業方面,紡織、家電製品、合板塑膠等工業大量外銷,民眾也將代步工具從自行車轉成摩托車。工業升級後轉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重工業和精密工業發展。文化、藝術、體育各方面,經常在臺北舉辦國際性的活動和比賽。社會福利方面,舉辦多種社會保險、施行老人福利法。政治方面,民意代表皆由人民所直接選舉。

三十年-一個奇蹟的誕生

本影片介紹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各方面的經濟發展。農業方面,在土地改革成功之後施行了農業機械化、農業改良、養殖發展等,並組織農會。教育方面,推動國民義務教育,設立新的大學、擴充大專學院。建設方面,推動十項建設,分別是南北高速公路、北迴鐵路、鐵路電氣化、桃園國際機場、臺中港、蘇澳港、大煉鋼廠、中國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廠、核能發電廠。工業方面,紡織、家電製品、合板塑膠等工業大量外銷,民眾也將代步工具從自行車轉成摩托車。工業升級後轉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重工業和精密工業發展。文化、藝術、體育各方面,經常在臺北舉辦國際性的活動和比賽。社會福利方面,舉辦多種社會保險、施行老人福利法。政治方面,民意代表皆由人民所直接選舉。

Harvest from the Sea

本影片講述臺灣漁業發展。臺灣因位置關係天然環境非常適合水產事業,黑潮海流從南向北,並分別經過臺灣的東西兩岸,帶來各種魚類。並介紹臺灣漁業的發展與其帶來的效益,近海漁業、遠洋漁業、鹹水和淡水養殖漁業,當中政府也推動漁船自動化、設備機械化、農漁牧企業化、漁港擴建、農漁政策發展計畫。另外水產試驗所、海功號水產試驗船等單位皆在漁業發展中有相當大的貢獻。

臺灣漁業新景象

本影片講述臺灣漁業發展。臺灣因位置關係天然環境非常適合水產事業,黑潮海流從南向北,並分別經過臺灣的東西兩岸,帶來各種魚類。並介紹臺灣漁業的發展與其帶來的效益,近海漁業、遠洋漁業、鹹水和淡水養殖漁業,當中政府也推動漁船自動化、設備機械化、農漁牧企業化、漁港擴建、農漁政策發展計畫。另外水產試驗所、海功號水產試驗船等單位皆在漁業發展中有相當大的貢獻。

The Buffalo Revolution

本影片講述中華民國農業的發展。臺灣在成功施行了土地改革後農業進入一個新時代,土地改革政策分為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在土地改革成功後又實行了繁榮農村的措施,興建水庫、舉辦各種低利貸款。臺灣以農立國,生產各式農產品、水果、蔬菜。臺灣農業的發展不僅外銷到世界各國也帶動畜牧養殖事業。以及介紹農產種植的科學化與企業化、農業機械化、農復會的建樹、亞洲蔬菜研究中心的研究貢獻、水庫灌溉系統的歷程與效益。

綠色軌跡

本影片講述中華民國農業的發展。臺灣在成功施行了土地改革後農業進入一個新時代,土地改革政策分為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在土地改革成功後又實行了繁榮農村的措施,興建水庫、舉辦各種低利貸款。臺灣以農立國,生產各式農產品、水果、蔬菜。臺灣農業的發展不僅外銷到世界各國也帶動畜牧養殖事業。以及介紹農產種植的科學化與企業化、農業機械化、農復會的建樹、亞洲蔬菜研究中心的研究貢獻、水庫灌溉系統的歷程與效益。

Building for the Future

本影片介紹中華民國經濟發展與十項建設的興建過程、其帶來的效益。我國政府於民國37年在臺灣實施土地改革後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轉為以工業為主的現代化經濟。42年為加速工業化進展,實施了6 個4 年的經濟建設計畫。62年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為因應經濟成長提出近57億美元的十項建設計畫,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項目建設,分別是南北高速公路、北迴鐵路、鐵路電氣化、桃園國際機場、臺中港、蘇澳港、大煉鋼廠、中國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廠、核能發電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