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 to cart 全國治安會議 本影片為全國治安會議。李登輝總統於會中發表致詞,表示檢討過去工作成效,策畫今後努力目標,政府維護國家安全,整頓社會秩序的強烈決心,同時也回應全國民眾殷切的期盼。郝院長就任後,立即將整頓治安列為首要工作,在各單位的全力配合之下,今後開啟明快有效的做法。提出幾點意見,一、落實法治,實現社會倫理秩序;二、要加強宣導,建立全民治安的觀念;三、協調合作,充分發揮整齊功能,再次強調維護社會治安,重建社會秩序,政府當前做重要的目標。郝柏村主席致詞,表示政府有責任在民主法治基礎上,統整治安,讓民眾安居樂業。三個月以來舉行12次會報,每次會大都3個半小時。政府及全民的動員民主法治的基礎上改善治安,經濟發展、整個國家才能朝健康的路線走。接著內政部部長許水德致詞,表示民眾法律常識不足,長期受傳統思想薰陶,涉嫌遊走法律邊緣,法治最新障礙,部分法令規章不能時時加以調整、修訂,形成法律功能不彰。諸位我國官員上臺報告,題目為激發全民動員,維護社會治安報告。諸位官員多場座談會。分組討論總結報告,7月16日起由於各查緝走私工作,洋菸酒最多,聯合機制採三道防線,全面展開查緝行動分別在海上、港岸、市面遏止走私。郝柏村總結致詞,特別強調,一、治安是在民主法治的基礎上;二、如何讓法治健全;三、治安是政府社會層級工作。
Read more 中國國民黨第13次全國代表大會 本影片為中國國民黨第13次全國代表大會。13日下午舉行閉會典禮,李登輝主席於閉會典禮中勉勵全體同志,團結一心,共同為反共救國大業而奮鬥。表示在做法上要以更堅強的自信積極發揮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優勢,以爭取海內外及大陸上所有中國人的認同,重同推翻造成中國落後阻礙中國進步的共產政權。13全會第10次大會,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秘書長李煥表示增聘嚴家淦、黃少谷、谷正綱、袁守謙、高魁元、彭孟緝、蔣緯國、馬樹禮、蔡鴻文、林挺生10位同志第十三屆中央評議委員會會議主席團主席、13全會第9次大會、採訪中央委員當選人李煥、孫運璿、俞國華、郝柏村、宋時選、蔣孝嚴、章孝慈、章孝勇。駐新加坡蔣孝武搭乘飛機返國,前往大溪臨請,向蔣經國先生靈前默哀,稍後他並比黨代表身分到陽明山中山樓,參加全會的閉會典禮,外交部次長蔣孝嚴等人於機場接機,此次回來主要是要參加15、16日外交使節會議,蔣副代表中正機場正式接受記者的訪問,對此次13全會感想。李登輝主席以熱心、信心及努力期勉參加13全代表大會代表們以國家光明的前途和個人事業的成功,13全大會秘書長李煥陪同步入聚餐會場,並致詞。李煥秘書長於13全會閉幕典禮中指出13全會是結束,但黨的工作尚未結束,如何將決議案變成行動是很重要的工作。執政黨第13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當選名單揭曉,總統府資政謝東閔、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立法院院長倪文亞、行政院院長俞國華、中央黨部秘書長李煥、總統府秘書長沈昌煥、司法院院長林洋港、臺灣省政府主席邱創煥、監察院院長黃尊秋、參謀總長郝柏村、國民大會秘書長何宜武、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宋楚瑜、內政部部長吳伯雄、北美駐美代表錢復、行政院國科會主任委員陳履安、行政院副院長連戰、法務部部長施啟揚、國防部部長鄭為元、教育部部長毛高文、國軍官兵主任委員許歷農、臺灣水泥公司董事長辜振甫、臺灣省議會議長高育仁、臺北市市長許水德、臺北市議會議長張建邦、中央政策會秘書長趙自齊、僑務委員會祕書長曾廣順、中央銀行副總裁郭婉容、高雄市市長蘇南成、高雄市議會議長陳田錨、中華民國全國公會理事長許勝發、國公會理事長謝深山以上一共31位。執行黨第13屆一中全會、宣讀孫運璿書面談話內容。採訪執政黨中央評議委員主席團主席蔣緯國,表示一切聽從中央的指示。為黨國奉獻心力,現任中常委談論今後努力的方向。學者曹俊漢表示李主席提出的名單表達出平衡與平穩。學者朱堅章表示特別重視給議會的關係以及其他政治團體的關係。
Add to cart 中國國民黨第13次全國代表大會 本片為民國77年7月7日至12日於林口體育館舉行中國國民黨第13次全國代表大會。藉由影片介紹中國國民黨創黨94年來一路歷程,首先由國父孫中山先生先行為歷史展開新一頁,從興中會至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再至民國8年的中國國民黨成為歷史行革命民主政黨。於初步完成了黨的主織、明定了黨的信念後於民國14年逝世。偕而由先總統蔣公繼續承接並完成藉由軍政而訓政而憲政的建國宏願,而一切相關建設的努力與心血都紀錄於歷次黨內全國代表大會與中華民國的史頁中,其每次會議最終用意偕是希望以黨救國。於民國41年政黨退守臺灣後歷經退出聯合國、2次能源危機的衝擊及蔣中正總統於民國64年4月5日逝世,隨由蔣經國總統進而接下後續事務的棒子。並於歷屆全國代表大會上蔣經國總統自信的致詞下帶領國內逐一走向國際舞臺,並實際走訪各項10大建設及落實黨務工作與各項政策,如:解嚴、開放政治團體的6大革新方案、至大陸探親等逐一完成其黨念。「中國國民黨第13次全國代表大會」重要決議包含1、一致推舉李登輝先生為本黨主席。2、通過「中國國民黨黨章修訂案」、「中國國民黨政綱案」、「中國國民黨現階段黨務革新綱領案」。3、通過「中國國民黨現階段大陸政策案」。4、通過「弘揚三民主義思想案-邁向民主、均富、統一的新中國」。
Add to cart 蔣宋美齡夫人參加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四十週年會慶 本影片為蔣宋美齡夫人參加於圓山大飯店舉行的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四十週年會慶。蔣宋美齡夫人由於身體不適,故講稿交予在場人員宣讀。蔣宋美齡夫人於致詞中提到,中共藉我軍戰後疲憊之際攻打我軍並於各地分佈土共以游擊戰術襲擊。中華民國遷移到臺灣後致力於建設發展,使臺灣自貧困躍身經濟雄厚的國家之一。民主自由,基於法治,民主—即人皆得享有平等、權利與待遇;自由—即思想、信仰與言論等自由。但個人之自由,不得侵犯他人之自由,更不得蓄意中傷或污衊與人。致詞完畢,主辦方頒贈蔣宋美齡夫人紀念品,隨後蔣宋美齡夫人頒贈獎狀給服務多年的相關人員。會後舉辦餐會。
Add to cart 行政院新聞局局長邵玉銘民國78年活動輯要 本影片為行政院新聞局局長邵玉銘於民國78年活動輯要。1月7日邵玉銘局長陪同行政院院長俞國華伉儷前往中南美洲訪問,隨行人員還包含交通部長郭南宏,外交部次長以及農委會副主任委員等人。局長於巴哈馬共和國訪問並簽署建交公報,接著至多明尼加訪問,最後至瓜地馬拉共和國訪問,並於19日載譽返國。3月6日局長陪同李登輝總統及夫人前往新加坡共和國訪問,並擔任總統傳譯。3月9日行政院新聞局在松山機場民航局會議廳舉行李總統訪星返國記者會。4月9日新聞局在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舉行金鐘獎頒獎典禮,局長應主持人寇紹恩以及張小燕的邀請下以主持人身份致詞。4月28日局長接受臺視記者的人物專訪,談他的興趣、生活、工作、抱負。5月31日局長出席行政院俞院長的惜別茶會。6月14日局長接受澳洲國家廣播記者專訪。6月28日第一屆中、日亞洲展望討論會在臺北舉行,局長設宴款待並發表致詞。7月17日局長主持行政院院長李煥就職記者會,由秘書長王昭明陪同。7月24日局長頒一等國際獎章贈與印尼新聞部長部長哈默哥閣下。9月14日第一屆世界華文廣告研討會在臺召開,局長設宴款各國代表並致詞。10月9日局長設宴款待國慶訪華外籍記者和國內相關同業。10月11日邵局長主持中外記者會,當天下午局長頒發國際傳播獎章給美國芝加哥WGN電視臺薩繆森先生、西德黨團聯盟高貝爾博士、郭小莊女士、郎靜山先生、李添祿先生、秘克琳神父 。10月22日局長主持在金門舉行的建立國家新精神昂首闊步邁向二十一世紀活動,局長致詞並點燃聖火交給縣長象徵薪火相傳的精神;而在21日晚間邵局長出席在莒光樓舉行以珍惜過去為主題的晚會。10月25日局長主持臺灣光復節建立國家新精神昂首闊步邁向二十一世紀活動,在臺北中正紀念堂舉行。局長點燃聖火交給紀政委員再至臺北市立體育場展開親子活動。11月5日局長暨夫人參加臺中市親子活動。11月12日局長主持在高雄市以把握現在為主題的第二場建立國家新精神晚會,高雄市長蘇南成應邀出席。11月17日局長和經濟部次長王建煊於您所關心的事系列演講發表演講。11月18日局長陪同行政院院長李煥出席在基隆舉行的建立國家新精神邁向未來晚會,觀賞全程活動。12月6日局長頒贈一等國際傳播獎章於鹿特丹影展主席馬克穆勒先生。12月8日局長率第26屆臺北國際金馬影展各國代表參加行政院院長李煥的歡迎茶會。12月9日局長陪同李煥院長出席第26屆金馬獎頒獎典禮,並發表致詞。12月19日局長隨同李煥院長巡視臺北市政建設,一行聽取臺北市市長吳伯雄報告隨後視察興建工程。12月28日局長主持新聞局舉行的遏止黑槍強化治安記者會,法務部長呂有文、內政部次長張隆盛、警政署副署長季錫斌等人都列席報告。
Add to cart 行政院新聞局局長邵玉銘民國77年活動輯要 本影片為行政院新聞局局長邵玉銘民國77年活動輯要。2月22日邵玉銘局長主持於總統府介壽堂舉行的李登輝總統繼任後第一次中外記者會。3月19日中正紀念堂國家劇院舉行中華民國77年金鐘獎,邵玉銘局長以主辦單位負責人的身份致歡迎詞。5月8日邵玉銘局長在福華大飯店以午宴款待來臺參加環球小姐選美的全球佳麗,以及中外記者們,並於當中發表致詞。5月22日邵玉銘局長邀請經建會副主委、農委會副主委、臺北地檢處首席檢察官、臺北市警察局長廖兆祥,在新聞局舉行記者會譴責520事件的暴民行為。6月7日邵玉銘局長應邀赴美旅行訪問,訪美期間於6月8日在休士頓,以百年來中美關係之展望與檢討為題發表演講,6月12日於華府和國內新聞界、駐華府特派員、當地華文媒體座談。6月13日邵玉銘局長應美國企業研究所邀請,以經濟奇蹟之外,中華民國最近的政治發展狀態為題發表演說。6月14日在美國國家記者俱樂部早餐時間發表演講,以及接受了華府華語電視的專題訪問,並且拜會了美國傳統基金會。6月15日邵玉銘局長與美國國會議員以及國會人權小組會面,並且和美國新聞界人士在國家記者俱樂部舉行惜別餐會,並在餐後表現了對於現階段貿易逆差、海峽兩岸貿易往來、以及中華民國國會改革等等問題的關注。8月29日日邵玉銘局長出席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附設的資訊中心、從業人員訓練中心以及電影團體聯合辦公中心啟用,並於禮中致詞。10月10日邵玉銘局長及夫人舉行雙十國慶晚會,以晚宴款待來華採訪的各國從業人員。10月11日邵玉銘局長頒贈國際傳播獎章給余夢燕、復興劇校、侯孝賢、葉醉白、林懷民等人。10月13日邵玉銘局長在新聞局新聞中心為來華採訪雙十國慶的外國記者舉行了記者會。10月5日邵玉銘局長在第25屆金馬獎致詞。11月22日邵玉銘局長在新聞局頒贈巴拉圭共和國新聞文化次長國際傳播獎章,巴拉圭共和國新聞文化次長也代表巴國以最高文化獎章贈給邵玉銘局長。12月3日邵玉銘局長參加中華民國77年全國書展揭幕活動,剪裁及開幕致詞,隨後參觀了書展的各項布置及設施。
Add to cart 行政院新聞局局長邵玉銘民國76年活動輯要 本影片為新聞局局長邵玉銘民國76年活動輯要。4月30日舉行行政院新聞局局長新舊任交接儀式,由政務委員郭為藩擔任監交人,新任局長邵玉銘從卸任局長張京育中接下印信,郭為藩委員及邵玉銘局長依序上臺致詞。5月29日邵玉銘局長出席反盜版活動並致詞,宣示反仿冒及盜錄的決心,行政院新聞局為了顯示政府保護智慧財產權,及反仿冒盜錄的決心,公開壓毀成千上萬的仿冒及盜錄錄音帶、錄影帶及影碟。6月8號邵玉銘局長隨同行政院院長俞國華出訪新加坡政府4天,同行前往的還有經濟部長李達海、國科會主任委員陳履安、國貿局長蕭萬長,以及外交部亞太司司長、禮賓司司長等人。7月14號邵玉銘局長召開記者會宣布從7月15日起解除戒嚴。10月11日邵玉銘局長於慶祝雙十國慶舉行的中外餐會中,頒發第一屆國際傳播獎章並上臺致詞向來賓簡介中華民國近年來的發展。11月19日邵玉銘局長與國防部軍事發言人張慧元將軍一同主持駕駛米格19戰鬥機投奔自由成功的中共空軍飛行員劉志遠記者會。12月9日邵玉銘局長以獎牌致贈即將離華的亞洲協會駐臺代表謝孝同,並發表致詞。12月15日至21日中華民國臺北在國立中央圖書館舉行第一屆國際書展,共有12個國家和地區的65個單位參加展覽,邵玉銘局長舉行開場並致詞後引導俞院長及中外嘉賓參觀展覽會場,書展期間主辦單位配合舉辦多場演講,邵局長也以書、書香、書香社會為題,親自主持了其中一場演講。
Add to cart 張京育先生接受美國記者採訪 本影片為張京育先生接受美國記者採訪。記者在訪問中針對兩岸與美國的議題做提問,張京育先生於回答中提到,中華民國的優先目標為將臺灣發展成現代中國,不僅要增強國防,也要拓展外交。除此之外,我們也須將臺灣發展成繁華的地方,並實現均富的社會。並將臺灣的成就及經驗分享給大陸同胞,使全體中國人得到自由,使自由、民主、法治的精神盛行於中國大陸。以及對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表示遺憾,也提及我國與美國持有共同的價值,所以在商業及文化方面仍有緊密的關係,希望這些關係足夠緊密強大。相信美國是自由世界的領導者,中華民國願意與美國一同背負宣揚自由的責任。也對如何抵禦中共的威脅提出看法,表示首先需要讓全世界知道,中華民國這些年來在國際社會上的處境,接著增強國防、提升經濟。
Add to cart 行政院新聞局張京育局長活動輯要 本影片為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張京育活動輯要。新聞局同仁為張京育局長舉辦慶生活動。局長暨夫人參加晚宴,與與會成員相談甚歡。局長出席行政院新聞局全體同仁歡送茶會,新聞局同仁發表感言,表示局長做人熱情誠懇對工作要求嚴格,但面對同仁即使同仁有過錯也從不疾言令色。並致贈禮物給局長留念,接著局長致詞表示從不覺得自己是長官,覺得誠信待人、信任同仁才是重要的,同仁們都非常優秀、熱忱對國家社會有忠誠感,並貢獻智慧,才能在變化快速的社會中達成我們的責任,感到非常欣慰,如在這段期間有任何的績效,都是同仁盡心盡力的結果;相反的讓我在這二年多期間人生歷練豐富很多。最後表示希望在即將接任的邵玉銘局長領導下,同仁們給予最大的協助,讓新聞局的工作更上一層樓。同仁們報以熱烈掌聲,各科室代表上臺發表對局長依依不捨的感言,並贈送紀念品,接著新聞局同仁齊唱中、英文歌曲,最後全體同仁合影留念,場面溫馨感人。張局長出席行政院新聞局新舊任局長交接典禮,新舊任局長上臺交接印信,監交人致詞表示張局長在任是政績都是有目共睹,例如開創個部會機關首長記者會。卸任局長張京育致詞感謝政府讓我機會到新聞局服務,各界幫忙和指導,並對優秀的工作夥伴表示敬意。新任局長邵玉銘致詞表示推崇張局長的貢獻,將在張局長繼有的成就上更加努力,新聞局的工作績效國內外有目共睹,並希望繼續新聞局歷屆局長和同仁們的光榮工作傳統,把優秀傳統發揚光大,將來以服務、溝通、誠信、開放的方針來作為工作的精神。張局長與現場人員握手,步出會議後同仁們列隊和張局長握手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