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第 64 至 72 項結果,共 91 項

本網站資料係外交部典藏 相關資料將陸續更新

Acupuncture-An Ancient Chinese Healing Art

本影片為介紹針灸的療效與應用。針灸是中國古老的民間療法,以人體經脈為理論基礎,藉由細針或藥草在穴位或經脈上施治的治療方式,通過刺激人體經絡、穴道,調整氣血、導引疏通,達到緩解、復健的效果。而針有長短、大小、式樣、材料、方法各不相同的針具,如電針、磁針、水針等;灸偏向於傳統的艾灸,有艾絨灸、艾條灸等。而針與灸是兩種治療方法,針刺法也稱針治法,是運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屬製成的、形體細長而尖的針刺入人體的某穴位。灸灼法也稱為灸治法,是將艾絨揉成小團或長條狀,點燃後放在人體體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熱熨或熏。此外也可以搭配服用中藥、電療一同治療。

Taiwan’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本影片講述中華民國從農業、醫療、教育、到基礎建設的國際合作與專業技術的奉獻。在民國五、六O年代,經濟援助和農業技術合作開始於第二次大戰之後,當時西方國家成立了「世界復興及開發銀行」,對開發中國家早期的經濟穩定、開發助益良多,我國以農耕隊作為我國外交前鋒,與前往與越南非洲等地合作的農技團開啟了國際合作的基礎,設立的「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成為日後的「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民國86年政府為正式擴大海外合作組織,成立了「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並提及中南美洲的中小企業發展與區域性合作計畫等等,希望藉著「臺灣經助其國家發展。以及訪問專業技術人員、當地民眾及顧問。

中華民國之國際合作-海內存知己

本影片講述中華民國從農業、醫療、教育、到基礎建設的國際合作與專業技術的奉獻。在民國五、六O年代,經濟援助和農業技術合作開始於第二次大戰之後,當時西方國家成立了「世界復興及開發銀行」,對開發中國家早期的經濟穩定、開發助益良多,我國以農耕隊作為我國外交前鋒,與前往與越南非洲等地合作的農技團開啟了國際合作的基礎,設立的「中非技術合作委員會」成為日後的「海外技術合作委員」。民國85年政府為正式擴大海外合作組織,成立了「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並提及中南美洲的中小企業發展與區域性合作計畫等等,希望藉著「臺灣經驗」幫助海外國家發展。以及訪問專業技術人員、當地民眾及顧問。

The Fruits of Labor The Republic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s

本影片為講述我國在國際間的多項技術貢獻。我國於民國49年與非洲的賴比瑞亞簽定農業技術合作計後,相繼成立了農耕隊。隨著科技經濟發展,中華民國農技合作於民國62年派遣了 61 個團隊到 48 個國家工作,經過十多年的訓練與研究,多國農技人員的素質不斷提昇。陸續協助中美洲的宏都拉斯、巴拿馬、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和非洲的馬拉威、賴索托、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等國,提供農業、漁業、手工藝、工業、醫療等技術,其中也於海外興建第一座示範茶廠。中華民國的政府和人民以中國儒家「推己及人」的傳統精神,從事國際間的技術合作以改地糧食生產不足等問題,繼續為謀求人類的福祉而努力。

中華民國的國際合作計畫

本影片為講述我國在國際間的多項技術貢獻。我國於民國49年與非洲的賴比瑞亞簽定農業技術合作計後,相繼成立了農耕隊。隨著科技經濟發展,中華民國農技合作於民國62年派遣了 61 個團隊到 47 個國家工作,經過十多年的訓練與研究,多國農技人員的素質不斷提昇。陸續協助中美洲的宏都拉斯、巴拿馬、瓜地馬拉、哥斯大黎加和非洲的馬拉威、賴索托、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等國,提供農業、漁業、手工藝、工業、醫療等技術,其中也於海外興建第一座示範茶廠。中華民國的政府和人民以中國儒家「推己及人」的傳統精神,從事國際間的技術合作以改善當地糧食生產不足等問題,繼續為謀求人類的福祉而努力。

Kinmen:Outpost of Freedom

本影片為介紹金門,講述金門位於中華民國的戰略位置、氣候條件、農業改良與產業轉變、教育設施、醫療建設的現代化、八二三炮戰等歷史。金門位於中國大陸不到2310 公尺,在民國47年經歷過八二三炮戰,不過在政府與當地民眾努力建設下,已從戰火中復甦。經濟建設方面,政府從臺灣本島移植百萬棵樹苗至金門、興建小型水庫,也為了開發農業,從事土壤研究及農產品的改良工作,其中有高梁、花生、鹽,金門的高梁酒、陶瓷器相當聞名。教育方面,政府首先於此實施了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此外亦有柔道、中國拳術等強身防敵的訓練。金門青年經也常組隊訪問臺灣。社會福利方面,醫院內的設備完全現代化,是政府辦理最完美的地區。

生活中的金門

本影片為介紹金門,講述金門位於中華民國的戰略位置、氣候條件、農業改良與產業轉變、教育設施、醫療建設的現代化、八二三炮戰等歷史。金門位於中國大陸不到2310 公尺,在民國47年經歷過八二三炮戰,不過在政府與當地民眾努力建設下,已從戰火中復甦。經濟建設方面,政府從臺灣本島移植百萬棵樹苗至金門、興建小型水庫,也為了開發農業,從事土壤研究及農產品的改良工作,其中有高梁、花生、鹽,金門的高梁酒、陶瓷器相當聞名。教育方面,政府首先於此實施了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此外亦有柔道、中國拳術等強身防敵的訓練。金門青年經也常組隊訪問臺灣。社會福利方面,醫院內的設備完全現代化,是政府辦理最完美的地區。

連體嬰的再生-國內醫術的突破

本片為介紹臺灣第一對成功分割的連體嬰。忠仁、忠義出生於民國65年,各有獨立完整的頭部、胸、心臟、肺、肝和雙手,下半身則是共同一個肚臍、一個骨盤、三隻腳,是相當少見的「坐骨連體嬰」,並因腹部相連、三隻腳、無法各自獨立作息、下肢也無法正常運用、部分器官相連共用導致巨大結腸症而排便困難,常因為尿路回流發生感染進而時常發燒,若不及時作分割手術將造成生存機會愈來愈低。而臺大醫院在多方考量及社會關注下,決定執行分割手術,68年9月10日進行相關切割手術。手術由中國電視公司轉播、臺視與華視在旁側錄,主持人於現場作實況轉播報導,並分享小兄弟年成長過程,醫療團隊共分4個小組,按手術不同階段輪流上場,從腸胃、肝臟、泌尿系統到骨頭,最後是「重建」。有外科、泌尿科、骨科等10個主治醫師參與,甚至還有日本、德國的專家參與。每項手術當下皆有醫師於轉播處配合平面圖逐一解釋予觀眾了解。最後手術於當晚8點27分正式完成,整段手術過程歷經12個小時,其主治醫師陳維昭於術後接受媒體採訪歷經過程心得,以及相關的術後復健工作。

連體嬰的再生-國內醫術的突破

本片為介紹臺灣第一對成功分割的連體嬰。忠仁、忠義出生於民國65年,各有獨立完整的頭部、胸、心臟、肺、肝和雙手,下半身則是共同一個肚臍、一個骨盤、三隻腳,是相當少見的「坐骨連體嬰」,並因腹部相連、三隻腳、無法各自獨立作息、下肢也無法正常運用、部分器官相連共用導致巨大結腸症而排便困難,常因為尿路回流發生感染進而時常發燒,若不及時作分割手術將造成生存機會愈來愈低。而臺大醫院在多方考量及社會關注下,決定執行分割手術,68年9月10日進行相關切割手術。手術由中國電視公司轉播、臺視與華視在旁側錄,主持人於現場作實況轉播報導,並分享小兄弟年成長過程,醫療團隊共分4個小組,按手術不同階段輪流上場,從腸胃、肝臟、泌尿系統到骨頭,最後是「重建」。有外科、泌尿科、骨科等10個主治醫師參與,甚至還有日本、德國的專家參與。每項手術當下皆有醫師於轉播處配合平面圖逐一解釋予觀眾了解。最後手術於當晚8點27分正式完成,整段手術過程歷經12個小時,其主治醫師陳維昭於術後接受媒體採訪歷經過程心得,以及相關的術後復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