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第 1 至 9 項結果,共 12 項

本網站資料係外交部典藏 相關資料將陸續更新

Puzangalan Children’s Choir / 希望合唱團(英文版)

本影片紀錄屏東排灣族希望兒童合唱團 (Puzangalan Children’s Choir)於2019年前往德國參加「第11屆布拉姆斯國際合唱音樂節暨合唱比賽」,在兒童、民謠、聖樂三個組別比賽中都拿下金獎,透過合唱團孩子及師長的訪談訴說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及訓練過程中成員分享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分,和歌唱帶給他們的影響,同時也思索著如何將自己的文化透過歌聲傳唱到國際。希望兒童合唱團成立十年以來,除了被世界聽見也肯定了臺灣致力於教育的熱忱與努力。Puzangalan在排灣族母語意思是「希望」,「Pu」是推力,「Zangalan」是很困難,在困難的環境中還是要給自己推一把力量—就是「希望」,伴隨著這份力量與純淨的歌聲,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展望。

希望合唱團

本影片紀錄屏東排灣族希望兒童合唱團 (Puzangalan Children’s Choir)於2019年前往德國參加「第11屆布拉姆斯國際合唱音樂節暨合唱比賽」,在兒童、民謠、聖樂三個組別比賽中都拿下金獎,透過合唱團孩子及師長的訪談訴說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及訓練過程中成員分享如何看待自己的身分,和歌唱帶給他們的影響,同時也思索著如何將自己的文化透過歌聲傳唱到國際。希望兒童合唱團成立十年以來,除了被世界聽見也肯定了臺灣致力於教育的熱忱與努力。Puzangalan在排灣族母語意思是「希望」,「Pu」是推力,「Zangalan」是很困難,在困難的環境中還是要給自己推一把力量—就是「希望」,伴隨著這份力量與純淨的歌聲,讓我們對未來充滿展望。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 Foster the Next Generation / 臺灣軟實力-編舞家布拉瑞揚(英文版)

臺灣是南島民族的祖居地,當中有公認16族原住民部落的成員,而原住民在2300萬人的土地上僅占2%。原住民擁有獨特的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和社會結構,是我國歷史與文化的重要根源,也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瑰寶。而多元的原住民文化也讓世界看見臺灣豐富的軟實力。片中講述來自臺東排灣族的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為臺灣在藝術領域培育下一代的貢獻,他從臺藝大舞蹈系畢業後,擔任過雲門舞集的舞者、美國瑪莎葛蘭姆舞團以及臺灣原舞者舞團的編舞家,並在2012年獲得臺灣十大傑出青年的殊榮,不過在2015年他回到臺東創立「布拉瑞揚舞團」,希望孩子逐夢時,不需再離鄉背井,並致力於傳承原住民文化。

唱古謠 找回家的路

本影片為第五屆「全民潮臺灣」短片徵件競賽活動之影片,該活動由外交部舉辦,透過短片徵件競賽,發掘優良短片作品,並紀錄臺灣這塊土地上所演繹出的感人故事,捕捉足以向國外友人推薦的在地文化或瞬間美好,展現臺灣獨特的人文風采。此為該屆貳獎作品,製作者為蔣煥民。以下為其自述的影片製作理念。「七年前排灣族歌手阿爆aljenljeng的外婆要求她錄下自己所吟唱的古謠,外婆說:「這樣萬一我走了,你們在婚禮上還是可以放我唱的歌,那是我給你們的祝福。」幫外婆錄音的過程讓阿爆意識到排灣族語言和歌謠嚴重流失,若沒人去紀錄與學習古謠,這些美麗的歌曲將會失傳。 憂心部落文化的消逝,阿爆從自己的家鄉臺東嘉蘭部落出發,進行「環島收音採集計畫」,四年來已經走訪了五十個部落,錄下了四十首由各個部落耆老所吟唱的古謠。她說:「環島收音採集計畫是我想用一輩子完成的工作。」目前這個計劃仍在進行,且免費供大眾上網聆聽與學習,原住民的語言與歌謠在數位時代得以延續。透過吟唱古謠,讓每個部落的孩子得以找到回家的路。」

旅行屏北,來我家吧!

本影片為屏北原住民鄉旅遊宣傳片,屏東縣政府自2014年開始推動「屏北三鄉生態旅遊廊道產業示範區推動計畫」,計畫期間持續推動三地門鄉、瑪家鄉及霧臺鄉境內部落旅遊,並成功集結在地業者共同成立「屏東縣屏北三鄉原住民生態旅遊勞動合作社」,建立統一旅服窗口,透過實質計畫資源輔導,打造「屏北旅遊」品牌,期望未來能成為屏東部落旅遊的第一指標。影片透過外地長大回鄉拍攝的排灣族李漢文導演,用不同的拍攝視角引領大家一同遊歷屏北部落的自在與美好,當中紀錄屏北的當地人文風貌及景觀。

The Music and Dance of Taiwan’s Aborigines-My Home, My Song

本影片為介紹臺灣原住民樂舞歌唱的文化。早在萬5000年前冰河解凍前,臺灣這塊土地已有人類活動的遺跡,4500年前新石器時代臺灣島上的人類分居各地,除了狩獵、石刀、石斧、石鐮、農耕工具的發展,作物收成穩定定居時間日益長久,聚落自然趨向大型化,加上臺灣山區集合流的地形阻隔形成今日臺灣原住民各族群獨特的語言及文化形貌。以及介紹早期在臺灣內陸居留的族群,泰雅族系、賽夏族、邵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排灣族、達悟族、阿美族、卑南族、漢族。

臺灣原住民樂舞-我的部落我的歌

本影片為介紹臺灣原住民樂舞歌唱的文化。早在萬5000年前冰河解凍前,臺灣這塊土地已有人類活動的遺跡,4500年前新石器時代臺灣島上的人類分居各地,除了狩獵、石刀、石斧、石鐮、農耕工具的發展,作物收成穩定定居時間日益長久,聚落自然趨向大型化,加上臺灣山區集合流的地形阻隔形成今日臺灣原住民各族群獨特的語言及文化形貌。以及介紹早期在臺灣內陸居留的族群,泰雅族系、賽夏族、邵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排灣族、達悟族、阿美族、卑南族、漢族。

Sound of the Mountains, Dances of the Ocean: The Music and Dance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s

本影片為介紹臺灣原住民文化。臺灣原住民文化至少分為九族,包括北部山區的泰雅族、賽夏族,中部山區的布農族、鄒族,南部山區的排灣族、魯凱族,這六族發展出獨特的「山的文化」。離島蘭嶼上的雅美族,則有濃厚「海洋性格」的文化。而分布在臺灣東部平原、山坡與海邊的阿美族、卑南族,則兼具山與海的文化特質。透過音樂與舞蹈的形式,表現出各民族的民族性,也反映出各族群的宇宙觀與價值觀。這些文化藝術不但豐富臺灣地區的文化,也印證臺灣與太平洋、印度洋上各南島民族具有歷史久遠的血緣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