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影片資訊
- 播放時間長度:00:04:43
- 檔案名稱:201811090011
- 影片名稱:Kesedihan Perangkap Ikan Batu Houlong / 後龍石滬的哀愁(馬來文版)
- 副題名:
- 翻譯名稱:Kesedihan Perangkap Ikan Batu Houlong
- 媒體類型:影帶
- 類型:資料影片
- 影片日期:不詳
- 備註:有聲;此影片不開放授權
版權資訊
- 出版/出品者:中華文化總會
- 製作者:中華文化總會
- 授權單位:N/A
本影片為「匠人魂」系列影片。職人百工是國家根基,象徵社會百業的朝氣,許多在地職人更是默默創造、累積臺灣優秀的文化創意軟實力。而中華文化總會為紀錄臺灣百工百業生態、文化創意工作,訪尋隱身在巷弄角落的傳統工藝、創新技藝領域中的文創職人,並透過短片展現職人特殊技藝及人生價值。石滬是石頭做成的大圈圈,座落在海邊,漲潮時,當海漫過圈圈,連同魚蝦漫入圈內;退潮時,魚蝦受困其間,無路可退。許素瑋女士出生於後龍鎮秀水里,五歲就曾在圈圈裡摸魚,在求學及外出工作後仍毅然決然返鄉從事石滬修建工作。她每日帶領後龍在地耆老,循著日出前往外埔潮間帶,進行石滬修繕工作,許素瑋說石滬美時每刻都在損壞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進行修護,在20年的時間裡投入人力、時間,努力維護這個傳承300多年的心血結晶。石滬需要無數石塊緊密相連才能牢固,其排列方法與角度都需要有經驗的長者來安排。在早期,一座石滬的產值遠比一甲地的產值還要高,先人們更以諺語紀錄石滬的收成以及修繕依據,足見石滬對當地人生活的重要性。外埔潮間帶的數十座石滬如今只剩下兩座,但許素瑋說她做這件事只求問心無愧,她很辛慰自己願意去嘗試,願意為了維護傳統而付出。
授權狀態 | 不授權 |
---|---|
民國年份 | 107 |
語言 | 中文 |
字幕 | 馬來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