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蛻變的軌跡-中華民國憲政四十年 2.山水有情

資訊

影片資訊

  • 播放時間長度:00:57:34
  • 檔案名稱:MOFA110079CE-MV-00045
  • 影片日期:不詳
  • 備註:(無備註事項)

影片摘要

本影片為蛻變的軌跡-中華民國憲政四十年,以及山水有情,兩部影片。
00:00:05~00:27:27 為蛻變的軌跡-中華民國憲政四十年。
80年代末期,臺灣的政治與經濟,突然在國際間備受矚目。臺灣外匯存底增加、美國國會立法限制臺灣紡織品及鞋類製品、臺灣對歐洲出口成長率達70%、放寬外匯管制、取消戒嚴令、開放人民到大陸探親,以上,都是引起國際人士矚目的焦點。
人們驚訝於臺灣經濟發展成就,並譽為經濟奇蹟,對臺灣在民主政治上的核心,也引起了廣泛的讚許。
影片轉至棚內,由陳月卿主持。此部影片將分享中華民國40年來的行憲成果,並展望未來。臺灣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都不具備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然而這一切的成就,都歸功於人民的勤奮,以及政治上的安定,還有這40年來所實施的民主憲政。
然而,民主憲政在中華民國卻走了好長的一段路,這便要從武昌起義說起。
武昌起義締造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但早在清末梁起超與康有為時,就已為中國的制憲運動起了開端。民國創立初期,由於世界各列強在我國擁有無比勢力,加上軍閥割據,使中華民國憲法由臨時約法到五五憲草,再歷經北伐統一與對日抗戰後,歷經多時才在民國35年12月25日,正式召開制憲大會,由孫中山先生一校訂製,並於民國36年12月25日開始實施。
從此人民可依法享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大權力,並可選出各級民意代表,監督管理政府。而政府也有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種治權為人民服務。民國36年,分別選出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以及監察委員,並於隔年首屆國民大會中,選出正副總統,成立政府,才使中華民國正式開始走向憲政之路。不料中國共產黨趁八年抗戰後,全國正需要調養生息之時,竊據大陸,使得中華民國政府只得轉進臺灣,也因此中華民國憲法得以在臺灣實行。
中華民國憲法的精神,是本於國父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目的在於實現民有、民治、民享的大同理想世界。臺灣行憲40年來,對民有實現可以在自由與平等上看出。在中華民國憲法裡,對於平等與自由有具體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不分性別、宗教、種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人民在服兵役的義務上平等,在訴訟權、選舉權以及教育等各方權力上也都一律平等。
在婦女的能力備受肯定下,從事立法委員的紀政小姐,便是典型的好例子。
臺灣也有宗教信仰上的自由,在臺北市新生南路上,基督教、天主教、回教等各有其信徒,人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心目中所崇敬的神明。
光復後的臺灣,政府對偏遠地區,不論是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建設、衛生等各方面,也都給予全盤規劃。其中在支出經費裡,以教育投資所佔比例立最大。偏遠地區的同胞,都享有與平地人相同的教育機會,以及一切權利和義務。在各偏遠地區設立衛生所,實施醫療保健,改善山地環境衛生,並積極建設山地產銷道路,健全山地產物運銷,發展山地農村經濟。
對於蒙藏少數民族,在政治上,不論是國民大會代表、立法委員、監察委員等,都給予保障民額,使其有參政機會的平等權。
中國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革命,最終目的是要推行憲政,並還政於民。民治基礎在於地方自治,地方自治則需以教育為基石,教導人民發展並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
臺灣憲制對於民治的養成,從小學教育上便可看出,國民小學裡,小朋友從小就培養地方自治的基本觀念。他們必須以發表政見的方式,選舉模範生或班級幹部,以多數決作為取決。在這種養成教育下,為臺灣憲政的地方自治,種下了紮實的種子。臺灣憲政對地方自治範圍的普及,是世界各民主國家所少見的。政府貫徹實施地方自治,民眾有了充分參與政治的權利,可以表達自我政治主張,同時也提高民眾對公共事務的關心。民眾也充分認知到,唯有在安定的政治環境下,才能永遠享受自由平等的舒適生活。
歷年來政府藉由地方自治所選出的地方民意代表,經由地方自治業務的歷練,已培育成議會中的中間幹部。影片看到行政院院長俞國華先生,列席立法院做施政報告,並接受質詢的畫面。在縣市一位、省議會、立法院裡,政府與各民意代表共同為臺灣謀求政治、社會、經濟及建設各方面的建設進步而努力。
中華民國民主憲政發展的40年來,在國內外曾遭受許多挫折,如:退出聯合國、中共與日美建交、多國友邦與我國斷交、部分人士的臺灣獨立運動等諸多事件,但並未影響中華民國實施民主憲政的決心,反而更加革新與開放。
已故總統蔣經國先生,領導中華民國憲政邁向革新,近20年來,他已為臺灣政治、經濟、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民主憲政開啟了新境界。在蔣經國先生出任總統前,擔任十年的行政院副院長及院長期間,以高瞻遠矚的政治卓見,努力推動臺灣現代化經濟建設。具備實施民主政治的良好社會經濟條件後,為使經濟繁榮的同時,尋求長治久安的政治環境,於民國76年開始實施一連串政治革新,並於民國76年7月15日宣布解除戒嚴令、開放大陸探親、放寬外匯管制等一連串的新方案。一面辦理資深中央名義代表退職,一面擴增自由地區增額選舉名額,並廢除以往國民大會代表出缺遞補制度,促使國會新陳代謝。
蔣經國逝世後,黨政的運作並未因此而停滯,中華民國政府依照憲法規定,由李登輝宣示繼任為中華民國總統,同時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也相繼推舉李登輝為黨代理主席,由此顯示了政府組織結構的穩定和諧。而經濟社會的安穩如常,也說明了臺灣社會根基的深厚,以及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繼任的李登輝總統,是國家肯定的農業專家,多年輔組經國先生的經驗,必能貫徹其意志,使中華民國的民主憲政與經濟,達到新的里程碑。而臺灣之所以能長期維持政治安定,與實施戒嚴有很大關係,即使現已解除戒嚴,但其施行的40年來,也是具有其正面價值的。
李登輝於就職典禮發表之演說:「我們中華民國,自國父領導革命以來,一直有個崇高的理想,那就是建立一個自由、平等、民主、均富的中國。」
土地改革為臺灣經濟改革的轉捩點,土地改革的代表性措施,是實施耕者有其田及三七五減租,這些措施改善了臺灣農業經濟,並帶動工商業的繁榮。
政府照價收購地主的土地,並以低價賣給佃農,使耕作的人都能擁有自己的土地;而對原擁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在失去土地後,政府以發行公債或債券給地主,使其投入工商業中,推動臺灣基礎經濟成長。40年來,這些地主多數已成為臺灣第一代企業家,不停地推動臺灣經濟,甚至一般佃農也由於經濟的改善,得以獲得高等教育,從而投入工商界而成功。辜振甫先生是早期臺灣大地主,現為臺灣工商企業領袖之一,他談起政府經濟政策對臺灣工商業的幫助,便是其中一項例子。
中華民國政府依據憲法運用國家資本,從事公共建設及國防工業建設,具體可從已故總統蔣經國先生歷年來所推行的十項、十二項以及十四項建設中看出。如加工出口區的設立、中鋼公司、核能電廠、石化工業、電信現代化、地下鐵及西部濱海縱貫公路的建設,這些建設都為臺灣帶來莫大的幫助。也由於工商業經濟穩定,中華民國政府同時積極從事都市、國民旅遊、社會及文化等方面建設計畫。
均富是中華民國憲法,經濟建設的基本觀念,在一連串的經濟發展計劃下,財富並沒有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中,相反的,許多企業家的財富與人力,都投入到公義社會的建設中,如學校、醫院等方面。
臺灣新一代的年輕人,在中華民國憲政三民主義的建設成果中成長,已成為臺灣社會的中間份子,共同為中華民國的進步與繁榮努力。中華民國臺灣40年來,在中共未放棄武力犯臺的情況下,勵精圖治,積極施行民主憲政,已將臺灣建設成真正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義模範省。其扎根的建設,除厚植國力滿足同胞生活所需,同時以三民主義的建設成就與經驗,引導大陸十億同胞,共同走向三民主義的建設道路。
臺灣行憲40年的成就,並不是一時的,而是全體中華民國國民的行憲預備工作。堅信在未來,不斷創新突破,追求卓越,將是中華民國民主憲政必然的努力方向。
00:27:30~00:57:34 為山水有情。
臺灣四面環海,波浪、海流、潮汐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下,海岸奇景千變萬化。在沿海中,有蕈狀石、燭臺石、豆腐岩等,渾然天成且各有風格特色的奇形怪石。
北海海岸線變化多端,有單純的海岸平原、變化多端的峽灣海岸、廣闊的山灘,也有海蝕洞、海蝕平臺等,多樣貌的奇特景觀。臺灣地區不但多海且多山,連綿不斷的高山,大多屬單斜面山形,斷崖景觀隨處可見。蘇花公路經過的清水斷崖,便是一個緊鄰800公尺以上大理石山脈的斷崖。
影片看到山地居民載歌載舞的畫面。山地居民如同他們的生活環境一樣,保存了與世無爭和純樸的天真,在他們傳統的歌舞聲中,透著一股屬於少數民族特有的原始生命氣息。
影片看到人們於溪上泛舟的畫面。發源於秀姑巒的秀姑巒溪,湍急有力,最適合愛冒險的人到此一遊。
影片接著看到漁民捕魚,釣客於海邊垂釣的景象,他們忘掉煩惱與大自然打成一片,拋開一切與海中魚兒對話。
位於島上南端的墾丁,是一個永無冬天的熱帶地區,全島最亮麗的陽光與最透明的天空都在這裡。在熱帶林王國中,有多種繁複稀有的植物群,而在海底,有著罕見的珊瑚礁群,其中穿梭著五顏六色、生動活潑的熱帶魚群,是觀賞生物景觀的好地方。影片看到一間間紅磚瓦房。玩累了,便可到這一間間由紅磚砌成的房屋歇息,此處的一磚一瓦,都有著中國傳統民宅的趣味,且這些別樹一格的建築物,是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典型住居。
臺灣是平原與山坡交錯的多變化地形,梯田、平原、魚塭,遍布全島西部地區。此地氣候穩定適中,丘陵地坡度和緩,種種自然條件下,都適合農作物生長。滿山滿坡的綠葉,正是愛喝茶的中國人,心中一抹永恆的綠意,不凋的芬芳。
臺灣一年四季都有種類繁複的水果可食,而且到處設有觀光果園。有興趣不妨到觀光果園,體驗一日農夫,享受悠閒從容的田園樂趣。
影片接著看到老人在空地放風箏、小朋友盪鞦韆、掌中布袋戲表演,以及捏麵人小攤。接著看到木雕師傅雕琢木頭的畫面。中國五千年文化中,到了工匠手中根本不需要語言詮釋,他們憑著一雙妙手,在石頭、木頭或竹子上,就能把悠久歷史文化,一刀一鑿的雕刻出來。
中華民國臺灣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地方,此處居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選擇自己的信仰。對中國人來說,隨處可見的廟宇,並不只是神的殿堂或宗教聖地,同時也是傳統建築的一部分,如同迎神賽會或燒香拜佛等活動,不只是信仰活動,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習慣。
對中國人來說,起初放鞭炮是為了避邪,有其宗教背景的存在,如今已成為點綴年節的一種習俗。臺南的鹽水蜂炮,已有百年歷史,如此壯觀的鞭炮嘉年華,是在別處所看不到的。
臺灣的高山湖泊,如日月潭、珊瑚潭、曾文水庫等,都具有寧靜幽美的氣質。在
層巒疊嶂環繞下的湖面上,遠離塵囂,放鬆心情,滑水遊湖,或者賞鳥捕魚,讓自己沉浸在山中一日,忘我享受。
水使臺灣嫵媚,山使臺灣生成,順山水自然形式而造的建築物,最能表達中國人追求自然,探索本質與禪的意境。中國人建築觀念中,建築物與山水,是渾然一體的。
走向山林探索,歷史悠久的阿里山森林火車,是遊山的好工具,可以把山巒面目看得更仔細。東起太魯閣,西到大禹嶺,一片由大理石山脈所籠罩的中部橫貫公路,賦予中國山水的情趣,不但適合遊賞,更是導演心中的最佳電影場景。沿著氣勢磅礡的大理石峭壁,一路蜿蜒前進,燕子口、九曲洞等,這些鬼斧神工雕鑿出的隧道景觀,一直都是旅遊者的觀光勝地。
被登山家們譽為一串珍珠項鍊的玉山,有全島最高的山峰,喜愛登山健行的性情中人們,攀登玉山除可以享受征服樂趣外,一路上還可發現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沿途的高山植物,隨著山勢變化,有著層次明顯的植物帶變化。站在玉山山頂,一座座環繞著山頂的高山,如同珍珠項鍊般,環繞在你我的頸子上。
影片看到大樓林立的市區、華麗的商場百貨以及美食餐廳。
傳統與現代同時存在,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文明普遍存在,同時感受到一種古老東方的神祕感,體驗把藝術融入生活的可能性。崇尚悠閒,是中國民性中傳承千年的特質,也是歷史文化所凝練出來的一點澹泊。這種澹泊情趣,更懂得如何品味人生,並願意和他人分享,獨特的中國情調。

延伸資訊

授權狀態

可授權

民國年份

不詳

語言

中文

字幕

媒體類型

影帶

內容類型

資料影片

出版-出品者

光華傳播事業總公司

製作者

光華傳播事業總公司

授權單位

外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