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天源自昨天 2.綠色軌跡

Description

影片資訊

  • 播放時間長度:00:53:35
  • 檔案名稱:MOFA110079CE-MV-00080
  • 影片日期:不詳
  • 備註:(無備註事項)

影片摘要

本影片為今天源自昨天,以及綠色軌跡,兩部影片。
00:00:25~00:25:24今天源自昨天。
中華民國在1980年代初期,經濟快速成長,國民所得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以及交通捷運系統,都呈現於眼前,這些建設與西方的現代國家相比,或許沒有什麼突出之處,但已發展中國家而言,則為傑出的成就。
「今天的成就,來自昨天的辛勤努力」造就今日的中華民國。這部影片將介紹這先前努力的一部份,也就是幾年前的十大建設,和現在正進行的十二大建設,來說明有其因必有其果,也就是今天源自昨天。
在十大建設裡面,最先完成的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至高雄,全長307公里,是臺灣最重要的交通建設之一。高速公路興建,都是以國際最新標準規劃,自1972年8月起分區、分段施工,採用最新技術與方法,如圓山橋梁使用懸背式分節施工,以及中沙大橋,長達2345公尺,到1978年10月全線通車。沿線設有37處交流道,連接各都市,加速沿線地區的開發與工業區建設。目前高速公路已發揮實質效益,不僅節省行車時間和費用,且安全舒適。
鐵路電氣化工程於1979年6月完工,所有列車均改成電力機車牽引,不但縮短行車時間,也增加路線容量,提高運輸能力,降低運輸成本。電器機車無引擎噪音,亦無煙煤汙染,使得沿線景觀,以及公害有的很大的改善,更紓解我們南北龐大的貨物運輸。
為了配合現代經濟快速發展與航運需求,自1974年1月開始,政府在高雄興建一座大造船廠。此地原為海埔新生地,建廠之初,工程人員克服打樁及地下水問題,傳播設計也完全是由國人自行設計。造船技術方面,採用精密焊接儀器來製造。中國造船公司,如今已完成郵輪、貨櫃輪、散裝貨輪等多量輪船,排名全球第九大造船公司,目前國外客戶也相繼訂購,獲取大量外匯。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日趨增長,原有基隆港、高雄港,且已達飽和狀態,臺中港是一座新闢的國際商港,且吞吐量日益增加,帶給臺灣中部工商業繁榮。臺中港是在沙灘上興建的人工港,由於風大浪急,所以建造防坡堤和防砂堤工程之浩大,目前臺中港仍在擴建中。
由於臺中港的闢建通航,可容納大型船隻裝卸貨物,年運量達640萬噸,不但減輕內陸運輸的負荷,同時也幫助中部工業區開發,發揮臺中港實質效益。本影片為今天源自昨天,以及綠色軌跡,兩部影片。
00:00:25~00:25:24今天源自昨天。
中華民國在1980年代初期,經濟快速成長,國民所得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準日益提高。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以及交通捷運系統,都呈現於眼前,這些建設與西方的現代國家相比,或許沒有什麼突出之處,但已發展中國家而言,則為傑出的成就。
「今天的成就,來自昨天的辛勤努力」造就今日的中華民國。這部影片將介紹這先前努力的一部份,也就是幾年前的十大建設,和現在正進行的十二大建設,來說明有其因必有其果,也就是今天源自昨天。
在十大建設裡面,最先完成的中山高速公路,北起基隆南至高雄,全長307公里,是臺灣最重要的交通建設之一。高速公路興建,都是以國際最新標準規劃,自1972年8月起分區、分段施工,採用最新技術與方法,如圓山橋梁使用懸背式分節施工,以及中沙大橋,長達2345公尺,到1978年10月全線通車。沿線設有37處交流道,連接各都市,加速沿線地區的開發與工業區建設。目前高速公路已發揮實質效益,不僅節省行車時間和費用,且安全舒適。
鐵路電氣化工程於1979年6月完工,所有列車均改成電力機車牽引,不但縮短行車時間,也增加路線容量,提高運輸能力,降低運輸成本。電器機車無引擎噪,亦無煙煤汙染,使得沿線景觀,以及公害有的很大的改善,更紓解我們南北龐大的貨物運輸。
為了配合現代經濟快速發展與航運需求,自1974年1月開始,政府在高雄興建一座大造船廠。此地原為海埔新生地,建廠之初,工程人員克服打樁及地下水問題,傳播設計也完全是由國人自行設計。造船技術方面,採用精密焊接儀器來製造。中國造船公司,如今已完成郵輪、貨櫃輪、散裝貨輪等多量輪船,排名全球第九大造船公司,目前國外客戶也相繼訂購,獲取大量外匯。
中華民國對外貿易日趨增長,原有基隆港、高雄港,且已達飽和狀態,臺中港是一座新闢的國際商港,且吞吐量日益增加,帶給臺灣中部工商業繁榮。臺中港是在沙灘上興建的人工港,由於風大浪急,所以建造防坡堤和防砂堤工程之浩大,目前臺中港仍在擴建中。
由於臺中港的闢建通航,可容納大型船隻裝卸貨物,年運量達640萬噸,不但減輕內陸運輸的負荷,同時也幫助中部工業區開發,發揮臺中港實質效益。
桃園中正國際機場的助航及導航系統,採用最現代國際標準,由我國民航局自行設計施工及測試,內部設施採用最新式自動管理監視系統。由於空運之快速,中正國際機場航空貨運的進出,全部採用機械化操作,並用電腦處理倉儲,提供裝櫃服務,集中管理調度,增加航空貨運效率。1984年採取陸空聯運,並開闢澳洲航線,以配合環球航線開發。
桃園中正國際機場,航站大廈,全部採用最新式的現代化設備,機場大廳可容納旅客兩萬人。有電動走廊與大廈連接,近年來國民所得提供,到國外觀光旅遊人數激增,並可促進國民外交及文化交流活動,同時國外觀光客來臺旅遊也增多,使得觀光外匯收入增加。
橫貫公路為聞名中外的風景區,觀光客必定會到東部太魯閣風景區,遊覽長春祠、慈母巧等地,並在晚間觀賞阿美族歌舞秀。
東部山區礦產甚多,尤其以水泥和大理石礦為主要。臺灣水泥工業中心與水泥工廠多集中於東部地區。為開發資源與運輸大量觀光客,政府於1973年10月興建北迴鐵路,所經之地區山巒重疊,於1979年全部完工通車。
蘇澳港三面環山,港闊水深,政府為加速開發東部資源,於1975年擴建。由於水泥地開發,蘇澳港營運量日益增加,也帶給東部工商業繁榮。
鋼鐵是國家的基本工業,中國鋼鐵公司,採一貫作業聯鋼;在生產方面,實施製程控制電腦作業,提高產品品質,降低成本並確保安全。利用電腦嚴格管制製品精良,目前生產設備操作成熟,已合乎世界鋼鐵工業標準。
中鋼少部分產品供應國外,大部分鋼板、線圈、鋼條等,都直接供應給國內其他工業加工之用。大煉鋼廠的設立,也帶動其他關連性工業,如造船、機械、汽車等。改善工業生產結構,是中華民國邁向現代化必經路程,發展重工業及自動化生產是強化經濟發展的目標。
石油化學是20世紀新興工業,目前臺灣已經有四座輕油裂解工廠,確實把握基本原料,充分供應加工需要。上游計畫由政府投資營運,中下游計畫則由民間投資,使我國石油化學工業完成一貫作業整體性,也成為亞洲第二大的石油化學工業國家,僅次於日本。由於石油化學工業開發完成,中華民國主要外銷產品、紡織品,替國家爭取不少外匯收入。石化加工產品種類很多,幾乎都是與食衣住行育樂等有關民生必需品,如塑膠類、橡膠類。
我國發電原以水力、火力為主,由於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普遍提高,對於用電需求量與日俱增,開始興建核能發電廠。核能一廠於1971年開工,分別於1977和1978年完工,核能二廠亦於1981年加入運轉。核能發電首重安全,所有員工均接受嚴格訓練及核能輻射防範處理。廢料處理方面,採取雙重安全設備,確保公眾安全,不致產生環境汙染。核能三廠的興建工程,由我國科技人員嚴密施工,預定在1984年5月開始商業運轉,讓大眾生活直接享受廉價電費。
今天的成就得自昨天的辛勤努力,十項建設順利完成,是每個現代中國人辛勤努力的結果,為中華民國的未來發展奠定雄厚的基礎。
目前政府進行十二項建設,是我國繼十項建設後,積極推行的國家建設。其中交通建設有環島鐵路網,興建東西橫貫公路三條,拓建屏東至鵝鑾鼻道路四線高級公路。
在工業建設方面,我國積極發展技術密集工業,開發新竹科學園區。產品有資訊工業核心部分的積體電路、記憶矽晶片和電腦終端機等。農業建設方面,設置農業機械化基金,促進農業全面機械化。修建河堤、海堤,改善農田排水系統,目的在完成農業現代化,以增建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益,繼續維持農業成長。
另為減輕都市人口壓力及國民居住問題,廣建國民住宅,使居者有其屋。最後一項是在每一縣市建立文化中心,提供國民正當娛樂。除享有物質生活外,還能同時享有提升全民文化的精神生活,圖書展覽經常舉行,在美術館方面也經常舉行國畫、陶藝展覽等。臺北及臺灣省各地,舉辦藝術季活動,有音樂、舞蹈等表演。在中華民國自由地區,每年舉辦國際形影展,邀請各國來賓參加,不僅是做影片觀摩,最重要的還是文化和友誼交流。
今天源自昨天,中華民國的人民永遠記得,要享有美好的將來,必須在現在就付出代價。他們在過去已經改善了物質生活,今後的重點是提升生活品質,享受高水準的文化精神生活。
00:26:19:~00:53:35為綠色軌跡-中華民國的農業發展。
幾千年來,中國的水牛與農民一起在廣大的中國土地上,辛苦耕作生產糧食,以供應眾多的中國人民食用。由於現在農業機械化的推行,水牛已從臺灣土地上退休,但是他與農人長久建立的親密感情,依舊存留在農人們的心頭,直到現在許多農人仍拒絕食用牛肉。
中國一項以農立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絕大部分,最高曾達到80%已上,但由於耕作技術落後,和土地分配不均,農民的生活一直停留在困苦落後的階段。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實行三七五減租,佃農只要付給地主租金,由原來的50%減為37.5%,文明世界的土地改革政策,正式積極的在臺灣推行,中國農民開始擺脫貧窮落後,進入了新時代。
中華民國的土地改革政策,主要以和平手段轉讓土地,以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三階段,漸進式的把地主所擁有的土地,轉讓給真正耕作的農民。中華民國的土地政策,與中共強制沒收土地並以集體農場經營的方式,完全不同。現在中華民國的土地改革政策,已成為開發中國家解決土地問題的一個範例。
中華民國最主要的農產品以稻米為主,臺灣稻米生產量,在1977年約兩百七十萬公噸,除提供國內人民食用外,還有相當數量可供外銷。臺灣地處亞熱帶,雨水充沛,最適合稻米生長。近年來由於耕作技術改良,肥料供應充足,單位面積產量大幅提高,每季每公頃高達3500公斤,是世界最高的地區之一。稻米是中國人民的主食,中華民國政府為了穩定糧價,保障農民收益,除了以各種低利貸款,協助農民降低生產成本外,並對稻穀有最低收購價格,稻穀價格低於標準,就由政府出錢收購。
洋菇是西方餐桌上的美食,1956以前這種植物從未在臺灣的土地上大量生產過。而現在中華民國是僅次於美國和法國,第三個生產洋菇最多的國家,歐美人士所享用的這種美食,大多都來自臺灣。為保障產銷雙方的利益,提高品質穩定產量,臺灣的菇農和洋菇食品加工廠之間,都訂有契約,現在臺灣一共有洋菇食品加工廠57間,產品行銷於世界每一個角落。與洋菇情形類似的蘆筍,這種植物在1963年以前也從未在臺灣土地上生產過,而現在臺灣每年外銷的數量多達400萬箱,佔世界總輸出量的90%。洋菇和蘆筍,在臺灣從無到有,從有道豐收,是農業專家們研究發展最成功的一個例子,也使臺灣農業脫離了傳統生產種植,步上科學化和企業化的道路。
根據統計,臺灣生產的水果種類,比有「水果王國」之稱的夏威夷還要多。這裡的水果,不僅種類豐富,且各具特色。近年來又引進了許多新品種,使臺灣的水果市場,更為多采多姿。
香蕉是標準的熱帶水果,是日本人最喜歡的國品,1977年臺灣輸往日本的香蕉達700餘萬箱,現在臺灣的香蕉已經開始遠征中東,在沙烏地阿拉伯,在科威特都能吃到臺灣美味的香蕉。
梨、蘋果、桃子,等多種溫帶與寒帶水果以前極少在臺灣生長,1967年,中華民國的退伍軍人在臺灣中部開闢了一條東西橫貫公路,這些耐寒的水果也逐漸被引進,現在他們已成為臺灣水果市場中的新寵兒。
鳳梨是另一種臺灣盛產的熱帶型水果,鳳梨是多年生草本水果,多種植於山坡地帶。除了新鮮的鳳梨之外,臺灣每年也有大量鳳梨罐頭外銷。
甘蔗是製糖的原料,糖是臺灣大二大宗的農產品。甘蔗在收穫以前,為便於機械採收,必須先把葉子用火燒掉。糖是臺灣外銷農產品中,歷史最久、數量最龐大的一種產品,也是臺灣第一個實行企業化生產,最先注重品種改良,和採用農業機械化作業的農產品,他對臺灣農業的進步,可說是具有不可抹煞的影響。1977年,臺灣糖的產量約80萬公噸,大部分供應外銷,在世界糖市場中,臺灣的糖具有相當的地位。
中華民國的畜牧養殖事業,因受土地限制而缺乏發展條件。農民們因地制宜,精選品種,如飼養生長快速,且適合臺灣氣候的瑞典白鵝就是一項例子。
養鴨則是臺灣農民利用環境,發展畜牧最有趣的一個例子。稻穀收割後,田野又恢復了寧靜,養鴨人便提著簡單的行囊,開始驅趕鴨子往城市前進。一路上鴨子撿拾收割後殘留在田野間的穀粒,養鴨人不需花飼料,就可使鴨子自然生長。夜深就地在田野間搭起帳篷過夜,隨遇而安,隨著時間與路途的進行,黃毛雛鴨變成羽毛豐滿的成鴨,抵達城市後便可賣個好價錢,結束這次旅行。農民也利用山坡地和海埔新生地發展畜牧事業,使臺灣的肉類供應量非常充足。
臺灣地下蘊藏大量地熱,除做工業用途外,也被利用來發展農業。利用地熱作為溫室暖氣,便是其中一項例子。畫面看到溫室裡的花朵,就是利用地熱培養出來的。
臺灣四季如春,花開處處,但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對花的需求量越來越多,使花供不應求。另一方面供應香港、東京、新加坡等亞洲大都市的需要,外銷的數量年年增加。
臺灣盛產蔬菜種類繁多,除本島原產之外,後又從各地引進許多新品種。臺灣的亞熱帶氣候適合蔬菜生長,但種植面積有限,且病蟲太嚴重,便發展各種方式設法克服。網室栽培,即是其中之一,在農地上張掛巨大塑膠網防止病蟲害,使收穫量提高,且沒有農藥侵害人畜的威脅。高架栽培也是其中一項方式,除了節省用地外,高架不停轉動的同時,也能使蔬菜頻均吸收陽光,使其生長快速。
臺灣很少有專業的菜農,一般都是在稻作收割之後,利用土地的閒暇種植蔬菜。蔬菜的買賣,則多透過農民自己組織的農會共同產銷,以減少中間剝削。
中華民國在農產品的產量,以及品質研究改良上,有著相當的成就。目前在亞洲、非洲、南美洲,甚至歐美,都散布有中華民國農技人員,辛苦育成的新品種稻穗。從事這方面研究工作的,除了農夫會和臺灣省農林廳的各改良場外,許多大學的研究機構,也共同參加工作。
影片看到世界農業界聞名的亞洲蔬菜研究中心。這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農技專家,不分彼此,共同為人類生產更多更好的糧食為目標,竭盡個人才智,不斷研究發展新品種。
1977年,臺灣發生20多年來最大的一次旱災,幸好水庫的興建使得農業並未受到嚴重損害。這些巨大水庫所構成的完善灌溉系統,適時供應農田灌溉用水,使得臺灣農田的用水不虞匱乏。
近年來由於工業發達,農村人口大量外移,使得農業全面的機械化,已在所難免。過去中華民國的農業機械多由外國進口,現在國內的生產廠商也急起直追,與外國貨競爭。為吸引農民使用興趣,農機推銷員也經常示範表演,推廣產品。如今臺灣的農民每年所得共600美元之多,其數據是自1947年前,尚未實施土地改革前的九倍。
中華民國政府在土地改革政策後,又實行一連串的繁榮農村措施。如組織農會保障農民利益、興建水庫改善農業環境,以及舉辦低利貸款,協助農民購買生產設備,還有改良新品種,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影片看到年輕人們,在撒鹽的炭火上奔跑,比賽耐力。老年人也展示身手,表演功夫。農民一年一度所舉行的賽會,如今也有了不同;農產品展覽場,以及農機推銷員積極展示產品的畫面,是以往賽會上不曾見到的景象。
「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形容農人勞苦耕作的詩句,幾千年來中國農民一直在土地上辛勞耕作。整年胼手胝足的他們,難求一份溫飽,但他們的善良知足以及勤儉的態度仍舊存在。昨天的過去已成噩夢,如今的中華民國農民,健康爽朗且滿懷信心,他們從傳統中來,也跨越傳統,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新世界,沒有勉強的,獲得了應有的報酬,以及應有的尊敬。

Additional information

授權狀態

可授權

民國年份

不詳

語言

中文

字幕

媒體類型

影帶

內容類型

資料影片

出版-出品者

光華傳播事業總公司

製作者

光華傳播事業總公司

授權單位

外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