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49897–49905 of 53670 results

本網站資料係外交部典藏 相關資料將陸續更新

Harvest from the Sea

本影片講述臺灣漁業發展。臺灣因位置關係天然環境非常適合水產事業,黑潮海流從南向北,並分別經過臺灣的東西兩岸,帶來各種魚類。並介紹臺灣漁業的發展與其帶來的效益,近海漁業、遠洋漁業、鹹水和淡水養殖漁業,當中政府也推動漁船自動化、設備機械化、農漁牧企業化、漁港擴建、農漁政策發展計畫。另外水產試驗所、海功號水產試驗船等單位皆在漁業發展中有相當大的貢獻。

臺灣漁業新景象

本影片講述臺灣漁業發展。臺灣因位置關係天然環境非常適合水產事業,黑潮海流從南向北,並分別經過臺灣的東西兩岸,帶來各種魚類。並介紹臺灣漁業的發展與其帶來的效益,近海漁業、遠洋漁業、鹹水和淡水養殖漁業,當中政府也推動漁船自動化、設備機械化、農漁牧企業化、漁港擴建、農漁政策發展計畫。另外水產試驗所、海功號水產試驗船等單位皆在漁業發展中有相當大的貢獻。

The Buffalo Revolution

本影片講述中華民國農業的發展。臺灣在成功施行了土地改革後農業進入一個新時代,土地改革政策分為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在土地改革成功後又實行了繁榮農村的措施,興建水庫、舉辦各種低利貸款。臺灣以農立國,生產各式農產品、水果、蔬菜。臺灣農業的發展不僅外銷到世界各國也帶動畜牧養殖事業。以及介紹農產種植的科學化與企業化、農業機械化、農復會的建樹、亞洲蔬菜研究中心的研究貢獻、水庫灌溉系統的歷程與效益。

綠色軌跡

本影片講述中華民國農業的發展。臺灣在成功施行了土地改革後農業進入一個新時代,土地改革政策分為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在土地改革成功後又實行了繁榮農村的措施,興建水庫、舉辦各種低利貸款。臺灣以農立國,生產各式農產品、水果、蔬菜。臺灣農業的發展不僅外銷到世界各國也帶動畜牧養殖事業。以及介紹農產種植的科學化與企業化、農業機械化、農復會的建樹、亞洲蔬菜研究中心的研究貢獻、水庫灌溉系統的歷程與效益。

Building for the Future

本影片介紹中華民國經濟發展與十項建設的興建過程、其帶來的效益。我國政府於民國37年在臺灣實施土地改革後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轉為以工業為主的現代化經濟。42年為加速工業化進展,實施了6 個4 年的經濟建設計畫。62年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為因應經濟成長提出近57億美元的十項建設計畫,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項目建設,分別是南北高速公路、北迴鐵路、鐵路電氣化、桃園國際機場、臺中港、蘇澳港、大煉鋼廠、中國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廠、核能發電廠。

美麗的遠景

本影片介紹中華民國經濟發展與十項建設的興建過程、其帶來的效益。我國政府於民國37年在臺灣實施土地改革後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型態轉為以工業為主的現代化經濟。42年為加速工業化進展,實施了6 個4 年的經濟建設計畫。62年時任行政院院長蔣經國為因應經濟成長提出近57億美元的十項建設計畫,有六項是交通運輸建設,三項是重工業建設,一項為能源項目建設,分別是南北高速公路、北迴鐵路、鐵路電氣化、桃園國際機場、臺中港、蘇澳港、大煉鋼廠、中國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廠、核能發電廠。

Kinmen:Outpost of Freedom

本影片為介紹金門,講述金門位於中華民國的戰略位置、氣候條件、農業改良與產業轉變、教育設施、醫療建設的現代化、八二三炮戰等歷史。金門位於中國大陸不到2310 公尺,在民國47年經歷過八二三炮戰,不過在政府與當地民眾努力建設下,已從戰火中復甦。經濟建設方面,政府從臺灣本島移植百萬棵樹苗至金門、興建小型水庫,也為了開發農業,從事土壤研究及農產品的改良工作,其中有高梁、花生、鹽,金門的高梁酒、陶瓷器相當聞名。教育方面,政府首先於此實施了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此外亦有柔道、中國拳術等強身防敵的訓練。金門青年經也常組隊訪問臺灣。社會福利方面,醫院內的設備完全現代化,是政府辦理最完美的地區。

生活中的金門

本影片為介紹金門,講述金門位於中華民國的戰略位置、氣候條件、農業改良與產業轉變、教育設施、醫療建設的現代化、八二三炮戰等歷史。金門位於中國大陸不到2310 公尺,在民國47年經歷過八二三炮戰,不過在政府與當地民眾努力建設下,已從戰火中復甦。經濟建設方面,政府從臺灣本島移植百萬棵樹苗至金門、興建小型水庫,也為了開發農業,從事土壤研究及農產品的改良工作,其中有高梁、花生、鹽,金門的高梁酒、陶瓷器相當聞名。教育方面,政府首先於此實施了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此外亦有柔道、中國拳術等強身防敵的訓練。金門青年經也常組隊訪問臺灣。社會福利方面,醫院內的設備完全現代化,是政府辦理最完美的地區。

Through A Century-The Story of A Master Photograph Chin San Long

本影片為講述中國攝影先驅郎靜山的故事。郎靜山出生於江蘇淮安淮陰清江浦,自幼即喜愛中國書畫並在12歲時於上海南洋中學師從李靖蘭,習得攝影原理及沖洗與曬印技術。於1911年郎靜山進入上海申報工作,結識了許多愛好攝影的朋友並於1928年在上海發起〔中華攝影學社〕簡稱〔華社〕。於1931年以攝影作品《柳池弄艇》獲日本沙龍入選並揚名國際。而後郎靜山因二戰爆發,為了避開戰爭從上海到香港最後定居臺灣,並投入了臺灣文化建設的行列,積極的參加各種藝文活動,同時也開始在海外舉辦攝影展。1953年郎靜山集合臺灣的攝影同好,一同發起了臺灣的第一個攝影團體—中國攝影學會,除了推動國內攝影藝術的發展也開始舉辦國際攝影展覽,吸引世界各地的許多攝影家參展,打響了臺灣攝影界在國際間的知名度。1966年,郎靜山發起成立「亞洲攝影藝術聯合會」,增進亞洲區彼此間交流合作,並成為各國最重要的影藝活動,因而得到亞洲影藝之父的尊稱。郎靜山的作品大致可分為寫實攝影、紙底作品、集錦作品、人像攝影、女性裸體作品及現代攝影作品六大類。